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内的气氛凝重如铅。当美国代表再次以"自卫权"为由辩解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发言掷地有声:"这种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军事行动,正在让美国的国际信誉像被GBU-57钻地弹击穿的核设施一样,出现难以修补的裂痕。"2025年6月21日这场被国际媒体称为"中东局势转折点"的军事行动,不仅引发核泄漏风险的全球担忧,更在国际法框架与大国信用体系上撕开了一道深刻裂口。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表态,揭示了一个比导弹袭击更具深远影响的事实——美国正通过单边军事行动,亲手瓦解自己多年构筑的国际信誉大厦。
国际法框架下的"信誉塌方"
美军"午夜之锤"行动的法律争议性,成为中国代表论述"信誉损害"的核心依据。傅聪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指出,美国对伊朗福尔道、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的空袭,"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关于禁止非法使用武力的原则",而这些设施均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持续监测之下。这种针对"受国际监督民用设施"的军事打击,打破了自1972年《核不扩散条约》(NPT)以来形成的"核设施不可侵犯"国际共识,就像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一样,成为国际法权威被强权践踏的标志性事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国际法适用上的双重标准。中国代表在发言中特别对比了2018年美国以"化武袭击"为由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当时美方同样绕过安理会授权,却宣称"维护国际秩序";而如今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更是在IAEA确认"伊朗遵守核协议"的背景下实施。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让美国长期标榜的"规则秩序"代言人形象彻底崩塌。正如傅聪所言:"当一个常任理事国带头破坏《联合国宪章》,其他国家为何还要遵守那些由它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
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印证了这种信誉流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袭击是"危险升级",智利、古巴等国纷纷指责美国违反国际法,就连北约盟友新西兰也强调"外交是唯一出路"。这种近乎全球性的批评浪潮,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的国际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至少有30个国家公开支持美国行动,而2025年的今天,除以色列外几乎没有国家为美军袭击背书。中国代表在发言中引用的民调数据显示,全球6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再是值得信赖的国际规则维护者",这种民意基础的崩塌,正是信誉损害的最直观体现。
核不扩散体系的"信任危机"
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对国际核秩序的冲击,远超军事行动本身的直接后果。傅聪在安理会展示的卫星图像显示,美军使用的GBU-57钻地弹穿透80米花岗岩后,导致福尔道设施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剧增——清华大学专家警告,这种攻击可能引发"化学毒性、放射性污染、环境农业破坏"三重灾难。更严重的是,当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名轰炸伊朗核设施时,其行为本身却动摇了核不扩散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NPT框架下"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二是IAEA保障监督机制的权威性。
中国代表特别强调伊朗核设施的"合法性"——这些被袭击的地点均接受IAEA的定期核查,2025年5月的报告显示伊朗"基本遵守核协议相关条款"。这种"合法设施遭非法打击"的悖论,让美国多年来推动的"防扩散国际合作"沦为笑柄。正如傅聪在发言中质问:"如果连IAEA认证的合规核设施都无法得到保护,其他国家为何还要加入NPT?为何还要允许国际 inspectors 进入其领土?"这种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已初步显现——沙特、土耳其等国已公开表示将加速本土核计划,以"应对美国可能的选择性打击"。
在核安全领域,美国的行为更显矛盾。当美国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呼吁"全球加强核设施保护"时,却亲手制造了伊朗核设施遭袭的先例;当美国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计划"时,却对以色列未申报的核能力视而不见。中国代表在决议草案中特别指出,这种"双重标准"导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公信力降至1970年以来的最低点。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的警告犹在耳畔:"对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可能释放'非常大量'放射性物质",而美国在明知这种风险的情况下仍实施袭击,暴露了其"安全优先于人道"的真实逻辑。
大国责任的"信用破产"
中国代表关于"信誉损害"的论述,最终指向对大国责任的深层思考。傅聪在安理会提出的四点呼吁中,"坚持对话谈判"与"安理会履职尽责"直指美国单边主义的病灶——当美国绕过安理会授权实施军事行动时,它不仅违反了国际法,更放弃了作为常任理事国应承担的"维护国际和平"首要责任。这种"责任逃避"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伊朗已宣布重启20%丰度铀浓缩,霍尔木兹海峡油轮保险费暴涨300%,而全球股市因能源危机预期出现剧烈震荡。
美国信誉受损的经济代价正在浮现。中国代表引用的IMF数据显示,2003年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海外资产被冻结规模达1200亿美元,而此次对伊朗的袭击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去美元化"浪潮——沙特、阿联酋等国已暂停与美国的部分军售谈判,俄罗斯则加速推动石油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联盟体系的裂痕:尽管北约发表声明"关注局势",但土耳其、德国等国明确反对美军行动,这种"盟友不认同"的局面,与2001年"9·11"后全球一致支持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在舆论层面,美国的"战争理由"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当特朗普总统宣称袭击是为了"阻止伊朗拥核"时,卫星图像显示被摧毁的福尔道设施主要用于医学同位素生产;当五角大楼强调"精准打击"时,伊朗公布的视频却显示周边居民区遭到波及。这种"事实与宣传"的巨大反差,让美国的"战争合法性叙事"失去说服力。中国代表在发言中展示的多国民众抗议画面——从白宫前的"不要基于谎言的战争"横幅,到巴黎街头"特朗普是战争罪犯"的标语——印证了美国国际形象的断崖式下跌。
当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向安理会提交谴责美国袭击的决议草案时,联合国总部的旋转门仍在转动,却似乎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秩序"时代。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表态,揭示了一个比导弹轨迹更清晰的轨迹:当美国一次次用军事手段替代外交努力,当单边主义不断侵蚀多边合作的根基,其积累数十年的国际信誉正在这场"午夜之锤"行动中逐渐崩塌。在安理会的表决器上,或许可以暂时否决谴责案,但在历史的天平上,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终将成为其信誉体系中一道无法修复的裂痕——因为真正的大国责任,从来不是靠炸弹数量来衡量,而是看它能否守护好《联合国宪章》那张泛黄纸页上的字字句句。
全国前三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