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十多年前,我在朋友的茶室壁上,首次邂逅这首诗作。当时便觉震撼,未曾想饮茶竟能抵达如此玄妙之境。诗中描绘:一碗润泽喉吻,次碗驱散孤独烦闷……六碗通达仙灵,喝至七碗,顿感两腋习习生风,几欲羽化登仙!这已非寻常饮茶,俨然是精神升华的阶梯。此诗作者,正是中唐诗人卢仝。这首《七碗茶诗》,宛若一扇通往幽深精神世界的柴扉,令人心驰神往。
图片
卢仝祖籍河南济源,自号“玉川先生”。他一生安于清贫,隐居于洛阳,闭门苦读。与文坛名匠韩愈、孟郊交谊甚笃,著诗丰富,《有所思》《人日立春》流传至今。他酷爱品茶,独有见解,被后人誉为“茶仙”。韩愈爱才屡欲举荐其入仕,言道“君之才学,必能显达于朝堂”。然卢仝却屡屡推辞。其骨子里自有文人风骨,深信“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生前功名未显赫,难道死后便非英杰?这般超然物外的姿态,恰与他诗中“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的境界相符—不汲汲于名利,唯以胸藏万卷诗书、精神世界丰盈为足。
图片
谁曾料想,这位只想做个安静品茶读书的诗人,最终竟被卷入一场惊天动地的宫廷政变—“甘露之变”,并殒命于政治漩涡之中。
时为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冬。皇帝李昂深受掌权宦官集团压制,积愤已久。他与心腹大臣李训、郑注密谋,策划了一场诱杀大宦官仇士良等人的行动:假称大明宫内突降象征祥瑞的“甘露”,诱骗仇士良等宦官首脑前来查看,伏兵而诛之。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因计划不周、预案不详最终败露。老谋深算的仇士良在查看“甘露”途中,恰逢风吹幕帷,看见埋伏的士兵甲胄寒光,再加上兵器碰撞声,惊觉中计!他当机立断,率宦官集团拼死突围,挟持文宗逃入内宫,旋即假借皇帝命令调遣其掌控的神策禁军疯狂反扑。霎时间,宫殿之内血肉横飞,宰相王涯、李训等大批高官显贵被捕处死,软弱的文宗彻底沦为宦官傀儡,大唐国运愈发艰难。
今天看来,这“甘露之变”实属草率,计划不周密,更没有应急预案。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图片
最令人扼腕的是卢仝的遭遇。事变前夕,他因故留宿于宰相王涯府邸。王涯同为爱茶雅士,密谋失败后,清晨强作镇定归家佯装早餐。不多久,奉仇士良之命前来屠戮的神策军破门而入。他们奉行的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命令,府中无论官民,一律缉拿。卢仝虽是一介布衣,不在体制内,但乱兵不由分说将他与王涯等人一同押赴刑场。刀斧临颈之际,这位一生追求清雅与精神超脱的诗人,心中定有万般不甘。他或许想起了那首流传后世的茶歌,那缕由茶而生的清风,终究未能逃离宿命的安排。民间更有悲怆传说:卢仝为子取名“添丁”,本是人丁兴旺之意,却不幸暗合其惨死之状(被长钉贯脑而亡)。名字的巧合,更添命运无常之叹。挚友贾岛闻讯,作《哭卢仝》以为悼念。
卢仝虽逝,“七碗茶歌”却随茶香远播东瀛,影响至深。在日本,他被尊奉为“茶道之祖”,其诗亦被奉为茶道经典,著名茶痴千利休,更将卢仝诗中“清风生两腋”的意境,直接题于茶室,成为茶人追求的精神标杆。茶道核心“和敬清寂”(和谐、尊敬、清净、幽寂)境界内核深处,便流淌着卢仝“七碗茶”所昭示的由物质至精神的升华轨迹—从解渴涤烦,到身心清澈,止于物我两忘、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化境。这已非单纯的品茶,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图片
注:对茶道感兴趣的,推荐大家观看电影《寻访千利休》,描述了茶道美学之极致。
在卢仝故里河南济源,其遗存碑刻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竟意外成为一方百姓的“护身符”。当时日寇指向济源,炮口瞄准之际,军中竟有识得卢仝碑文者,深知卢仝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及深远影响,遂下令不得开炮。一块古老的碑石于枪林弹雨间,奇迹般护佑了一方生灵。此事足见文化力量之深厚,甚至可超越战火与仇恨。
卢仝40载的人生,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短暂却璀璨。他无意宦海沉浮,唯愿清白自守,但终究未能逃脱黑暗政治的吞噬。他的死,是封建权利对一颗高洁心灵的无情碾压;他的生,是以一杯清茶为人们点亮了精神求索之路。
这“七碗茶”的故事,亦蕴含着沉重的历史镜鉴: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安身立命?更揭示着生命的真谛:如同杯中之茶,由浓烈归于平淡,由具象转为空灵。也如龚自珍辞官后所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的肉身终将归于尘土,但若能坚持精神的创造与利他奉献,定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悠长的回响,历久弥香。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全国前三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