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叶,凡记者都蜂拥进入云南前线采访,我虽未进战地记者团,但作为“单兵作战”的战地记者比记者团享受了更多的优厚,除了时间长、采访自由、保卫人员更多等等,还采访傅全有(时任云南前线指挥部及成都军区司令员后任总参谋长)、刘昌友(1小时56分攻克老山的指挥官)等著名战将以外,还深入猫耳洞及前线基层部队尤其是前线指挥部的指挥枢纽通信兵部队并,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通信兵的电视剧《密林深处的小屋》(网与线的交响诗)!
一旦有战争发生,那么军队和军人就成了追逐的对象,而记者一定是第一个追逐者!如前所述,虽然没有进入战地记者团但却成为了独立于战地记者团的独立战地记者,其实这才是最牛的!因为一个战地记者团最多是一个排的战士做保卫工作,也就是说记者和战士的比例最多是1:1。而我则不一样了,护送我上山(老山)的差不多一个班,而且大部分是军官,关键还在于我这个班里面配置不是单一的警卫战士,还有司务长、通讯营的营长、汽车营的营长、作训股的股长,瞧瞧,做啥的都有!
这里主要说说汽车营长!这时的汽车营长是最最重要的,是保我命的!这么说很多人可能就糊涂了,但参战的战友们就懂了!因为在战时,我军人员要上老山必经传说中的”800米死亡线“!意思是从我军上山的道路有800米左右是完全暴露在越军的火力下的,没有任何掩盖物,所以称之为死亡线!这个时候枪炮是没多大用处的,关键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通过,因此这时开车的人就成了救命人!说到这儿,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给我派一个汽车营长!结果呢,很自豪的说,我们所有人没有一人为越军所伤,顺利地通过了“800米死亡线”!就我一人额头上撞了个小包!其他人毫发无损!我想朋友们一定会问到底怎么闯过去的!各位猜猜,这其实是后话了!
闪回:某日,成都军区通信部部长到第三通信总站视察,正好我在总站采访,午餐时部长问我:你知道你打一个电话到北京有多少人在为你服务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两人啊!云南一个话务员北京一个话务员啊!总站余主任说:错!有成百上千的人在为你服务!
我蒙了!怎么一个电话就有成百上千的人在服务呢!我的好奇心也上来了!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这支特殊的部队! 原本打算采访完通讯站发一篇稿子就转战到别的部队的,听了余主任一席话改变了计划:采访所有云南前线的通信部队!这样才有了前面上老山的故事了!
采访过程中最难忘的当然是猫耳洞了!首先是我们一行应该是7辆车上山,印象中是随傅司令员上山的,我们下车刚走到猫耳洞的门口,只听到停车场上轰隆几声,转过头来一看,停车场上炸了!我们要是晚几分钟下车恐怕就没有机会在这里怀念了!第二件事,在猫耳洞里你能看到真正的“官兵平等”!因为无论你是团长还是士兵都一样蹲在或者躺在一张床上,因为床底下全是水。
后来几个月时间我几乎跑遍了云南前线的通讯部队,加上后来拍戏时候采景,几乎跑遍了整个云南省!终于在1986年下半年完成了剧本并报给中央电视台审批!大概是87年春节前,央视拍电报来说审查通过了,筹备拍摄!再后来我多次到总参通信部跟崔云芳部长沟通,他亲自担任军事顾问,最后由通信部从作训费里面拨出一部分资金,终于在1987年下半年完成了外景拍摄,1988年完成后期,于是,中国通信兵的第一部电视剧《密林深处的小屋》(原名叫《网与线》)诞生了,那年我24岁!1989年8月开始在央视一套两次播出。
80年代中越战场上的女通讯兵,她们与男兵一样在潮湿的山洞里保障着前线的通讯畅通!何厚桢摄于云南前线指挥部
中立者为原成都军区驻滇通信总站文书,也许是卫生员,时间太久记不太清楚了!何厚桢摄于昆明温泉
照片已经30多年l,翻拍的效果不是很好!两边着军装者为通信团参谋,后排着便装左一为何厚桢,中间为中央台导演赵明信,右一为是现在据说著名画家的周峰。
(麦克)
全国前三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